近日,《成都日报》对我校“立园满园”工作站进行了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我校在推动校企园三方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转载。该报道聚焦于成华经济开发区“立园满园”工作站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实践成果,彰显了我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立园满园”工作站是由我校与成华经济开发区共同推动建设的产教融合平台,旨在打通高校、企业与园区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互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自工作站成立以来,我校已派出10名教师进驻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实体化办公,深入企业一线,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实践、技术研发与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道指出,工作站依托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已整合76家企业、26所院校、20家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协同团队。这一平台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更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等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截至目前,联合体已产出专利成果99项,“双创”获奖项目超过20项,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的创新活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站积极探索“三师联动”培养机制,推动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依托“机器人+”虚拟教研室开展教学创新,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同时,工作站构建了“校内主体—园区支撑—企业拓展”的“1+1+N”实训基地群,牵头建设机器人数字化实训基地,面向联合体成员开放共享,实现教学资源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站还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企业深度诊断行动”,每年遴选25家企业,免费提供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价,并量身定制转型升级方案,助力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项目实践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此次获《成都日报》专题报道,是对我校长期以来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办学理念的充分肯定。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立园满园”工作站建设,拓展合作领域,创新育人模式,为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最近更新
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