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多家主流媒体聚焦学校微专业建设  解码“小而精”培养模式适配产业新路径

作者:教务处  | 发布日期:2025-10-14   | 点击:

近日,四川日报、成都教育发布等多家主流媒体走进学校,围绕专业优化调整的核心创新举措—微专业建设展开深度采访,实地探访以“小而精、快响应”微专业破解产教衔接难题、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成果。

根据《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文件精神,学校聚焦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链需求,在专业布局优化中创新推出“主专业+微专业”协同培养模式,率先响应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截至目前,学校已联合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等25家龙头企业,共建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直播营销与数字化转化等39个微专业,全面覆盖重点产业链急需岗位,其中6个微专业成功入选“双千计划”首批备案名单,相关经验已获《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数十家媒体专题报道。

“每个微专业仅设3-5门核心课程,学分控制在8学分,既聚焦岗位核心能力,又能快速响应技术迭代。”采访中,党委委员、副校长杜洁向媒体介绍微专业建设核心逻辑,据统计,选择微专业的学生实现“零磨合”上岗,部分毕业生起薪较传统专业提升25%。将“企业需求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模式,让微专业成为连接课堂与产业的“快速通道”,为学校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无人机测绘技术等紧缺专业奠定了实践基础。

参与微专业课程开发的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通过派驻工程师参与教学、提供真实生产案例,让学生在校就能掌握岗位必备技能,有效解决了“学用脱节”问题。这种深度产教融合模式,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核心亮点—从课程共建到实训共享,微专业不仅是学校专业优化的“灵活单元”,更成为企业精准育才的“前置平台”。

此次媒体集中采访,不仅展现了学校专业优化调整的阶段性成果,更凸显了学校以“快响应”机制服务产业转型的探索。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深化微专业与主专业的协同联动,推动更多微专业对接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为成都“建圈强链”行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