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高职高专网】匠心和师心——记成都市技师学院教师陈志兵

发布时间:2020-12-09 16:44:41


11年前,陈志兵是四川锅炉厂的技术骨干,怀着为为国家培养更多技能人才的信念,他转身走上了讲台。11年后,他是成都市焊接技能大师、四川省杰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班主任,他带领的学生集训队在全省、全国的赛场上,摘金夺银,屡获佳绩。

在这期间,陈志兵所在的成都市技师学院,承担着“9+3”计划任务,透过少数民族学生求知的眼神,陈志兵看到了他们背后的贫困家庭和偏远山区。陈志兵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悉心教导,先后培养出了100多名来自藏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掌握焊接技能,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国家制造业的栋梁之才。

陈志兵.jpg

从工位走上讲台

陈志兵的父母都是工人,他的童年基本是在工厂的车间中度过的。从小看着叔叔阿姨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成千上万的工件、作品,看着父母用辛勤的工作让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陈志兵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技能改变命运的种子。

然而,当少年陈志兵选择了“焊接”这个工种时,母亲担心地问他:“孩子,你真的想好了吗?你真的吃得了这份苦吗?”陈志兵坚定地回答:“人不能因为苦就不吃饭,那这项工作也不能因为苦累脏就没人做啊。我打听过了,学焊接以后好找工作,国家非常缺这方面的人才,别人都不做,我做好了,就一定能成功!”

就这样,陈志兵刻苦钻研焊接技术,毕业后,成为了四川锅炉厂的一名技术骨干。他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兴奋的笑着跑到母亲面前:“妈妈,我就说嘛,学好技术,就能自食其力。”带着这份幸福的心情,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技术越来越纯熟。每当看到经自己双手生产出来的合格先进产品,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了好生活,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但同时,他心底却又生出愈发强烈的焦虑感。

“焊接技术工人培养难度大,周期长,由于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愿意学焊接的孩子越来越少。”作为一名从业者,陈志兵深知制造技术绝对缺不了焊接,要是以后真的没人做焊接了,那产业怎么办,国家怎么办?作为一名党员,陈志兵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用技术多为国家作贡献。

2009年,陈志兵从工厂辞职了。和其他同事转行经商不同,他走进了校园,走上了三尺讲台,但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焊枪。他从一名技术工人,成为了一名焊接专业教师。

陈志兵 可用4.jpg

第一次走上讲台,陈志兵又激动又紧张,刚讲了两句话,他就记不起来自己前一天晚上备课时反复背诵的稿子了。但是,摸了摸手中的焊枪,他的心渐渐安定,陈志兵对学生说:“感谢你们选择焊接专业,这门技术虽然累,虽然苦,但是它会给你,给你的家庭,甚至给整个国家带来改变。”

从工人成为老师的陈志兵也在积极改变,为了教好学生,他苦练教学技能、普通话、粉笔字,决心要做就要做一个好老师。他变得越来越健谈,越来越亲和,走进实训场地就像当年走上工位一样自然,不变的是心中那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信念。

“我还能再来吗?”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扶贫攻坚集结号,扶贫先扶智,教育战线各方力量担当作为,各尽其能。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生产生活技能,使他们真正自力更生彻底摆脱贫困的,正是职业院校的专业所长和应尽之责。因此,当成都市技师学院向老师们发出扶贫号召时,陈志兵第一个就报名了。

然而,当陈志兵走进学院定点帮扶的凉山州美姑县村寨时,贫穷的景象是他从未见过的的,没有公路、没有手机信号、没有清洁水源、没有一所学校,甚至村民家中都没一件像样的家具,人们蹲着围在屋子中央的火塘旁吃着土豆做成的简陋饮食。当陈志兵试图与当地乡亲交谈时,他的担忧更深重了:乡亲们几乎听不懂汉语,双方只能够用简单的音节加上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这样低下的交流效率,他怎么讲课?这样真的能让乡亲们学会焊接吗?在这样的地方扶贫,会成功吗?

送陈志兵前往美姑的学院领导也很担心,他一个城市青年,真的能在这里呆得住、吃得了苦吗?领导不无担心地叮嘱他,给他讲扶贫的意义。陈志兵举了举手中的焊枪:“您放心,看到这个样子我更不会走了,我是学焊接的,最不怕的就是吃苦,最不怕的就是累和脏。”

陈志兵 可用2.jpg

陈志兵用工作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话。为了解决交流障碍,他天天和乡亲们“混”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请村里一个汉语较为流利的青年当翻译,自己将常用语言的发音记下来。他还创造了一套以肢体语言为主的技术语言,将技能操作的动作要领转化为一些特殊动作。慢慢地,他的焊接技能课上的人越来越多,当地百姓都把家里的青年人赶到课堂上,并告诉自家后生:要好好跟着陈老师学技术,学好了就能够找到好工作。焊接老师陈志兵的名声在村子里越来越响亮,他教村里20多名劳动力掌握了基础焊接技能,让他们有了一技之长。

也是在这段日子里,陈志兵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扶贫先扶智、扶智必扶志。要转变贫困的面貌,一定要从孩子抓起,要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才能走上岗位、反哺乡村。他不厌其烦地跟当地百姓讲:“国家政策好,孩子学技术有补贴、有资助,不花钱,一定要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我亲自教,我教给他们最好的技术,以后你们能过最好的日子。”

离开的时候,陈志兵的脸上皮肤变粗糙,衣服也皱巴巴的。接他的学院领导说:“辛苦了,终于可以回家了。”他却说:“我还能再来吗?”

技能大师和金牌教练

如今,在成都市技师学院机械学院的焊接实训场地门口,挂着“成都市陈志兵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标牌。在这里,陈志兵带领着团队的12名青年教师,提升技术技能,为四川省、成都市的焊接技术水平领航。

当老师的十余年里,陈志兵不断钻研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他意识到,起初作为一个工人,有时做事凭经验、凭手感,确实也能把事情做好,但是没有标准,也讲不出原理,但这样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学生。

为了摸索出标准和原理,他一头钻进实训场地,反复进行实际操作,测量工艺误差,每一次操作的时间、每一种材料的特性、每一条焊缝的精度,他都记录下来,随后再把自己的工作笔记转换为适用于教学的教案。每天十几个小时,他穿着厚重的工服,戴着护目镜,反复操作。当他走出场地时,鞋里的汗水甚至能倒出来了。

不仅是陈志兵,他团队里的每位老师都爱钻研、爱创新,利用一切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在他的团队里,有钣金技术大师,有设计造型的专家,有表面处理精通的能手,人人都怀着一颗匠心,完成了《高速列车A7N01S铝合金车体横梁失效原因分析》《高速列车挡风板安装座用5083铝合金断裂原因分析》等20余个课题研究。

陈志兵 可用1.jpg

除了日常教学,陈志兵还是一名金牌教练。他认为技能竞赛一定代表着社会最高工艺标准的要求,赛场是磨炼一个青年意志力、技术能力最好的地方。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沟通能力较差但钻研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他坚持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集训。

无论是在省级还是国家级赛场上,陈志兵的集训队都战绩显赫。他培养的学生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在四川省、成都市等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许长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更是实现了四川省零的突破,杨建、雷世宇先后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第五、第七名入选国家集训队,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接项目金奖。多名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获得大型国企、科研院所青睐。

随着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智能制造这些关键词也进入了陈志兵的视线。他敏锐地看到传统焊接向智能焊接发展的趋势,向学院领导提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引进智能焊接设备,研究传统焊向智能焊的变化,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019年,陈志兵带队参加比赛,在赛场上,他精湛的技能、专业的点评引起了一个人注意,这个人就是熊谷加世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健。作为国内乃至世界管道智能焊接的领军企业,熊谷公司的项目遍及世界12个国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焊接领域见多识广的熊健被陈志兵的技能水平折服。他惊讶于一名普通教师竟有如此精湛的技术,也感佩于陈志兵热爱教育、投身事业的家国情怀。熊健主动与陈志兵联系,并在陈志兵的推动下,与学校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在成都市技师学院建立了四川地区唯一一家智能焊接培训中心。

熊健说:“交给陈老师,我放心,对他的技术放心,对他这个人放心,我们有信心和他一起推动智能焊接技术的发展。”

“这辈子就认陈老师”

若问陈志兵,每天想得最多的人是谁,答案不是儿子,而是他班上30多个来自藏区的学生。从教11年以来,陈志兵从来没有按时下过班,学校离家50多公里,他从来没有在平时回过家。有时候,陈志兵想起老婆会觉得内疚,想起自己的儿子也会觉得内心酸酸的,一年365天,他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8小时教学上班,4小时集训队训练,每天清晨不到8点走进校园,直到23:00才回到住处。他将自己全身心献给了学生。

课间休息时,陈志兵常跟学生讲:“你们一定要好好学技能,学好技能就能找个好工作。”教研会上,他对年轻老师说:“你们要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他们的家人都远在藏区,如果我们不好好对他们,就没有人关心他们了。”

来自藏区的学生利玛洛尔吾,刚到学校时不会说汉语,也看不懂汉字,黝黑的脸上,眼睛特别明亮,却总是躲着同学、老师的眼神。很多老师看到这个孩子都摇头:语言不通,怎么教?但陈志兵没有放弃。有过技能扶贫经历的他,对藏区孩子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知道,如果连这个孩子都放弃了,那这个家庭就没有希望了。

陈志兵当起了汉语老师,他每天带着利玛上班,像教小孩子学说话一样,从一二三四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让他跟着读、跟着写,甚至周末回家的时候都带着利玛。

有同事开玩笑:陈志兵有了个“小儿子”,也有同事劝他:这样教,何时才能教会?等你教会了他认字,他都要毕业了,还学什么技术?陈志兵的态度却很坚定,他说:“孩子如果这样进到社会里,他什么都做不了,就废了,但在我身边,我慢慢教他,就算最后技术教不会,总能够教会他一些生存本事,让他过得好点嘛。”

一天又一天过去,大家都说,陈志兵的“小儿子”变得乖多了,会打招呼了,会笑了,人也越来越帅气了。陈志兵很骄傲,他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后来的利玛洛尔吾,虽然没有成为技能金牌选手,但能够熟练地说普通话,大方地与人交流,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家里的境况好了很多。

说起陈老师,已经是个小伙子的利玛热泪盈眶。“这辈子就认陈老师,陈老师说什么话我都听。”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陈志兵对学生的爱无微不至,在技能训练中,他是个严师,对学生的要求近乎严苛,但课后,他又仿佛是个“慈父”,会亲手给学生洗袜子,还自己掏钱给贫困学生买衣服,学生生病了,他在病床前连续守夜3天。他爱学生,学生服他。看着山区少数民族学生捧回国家级大赛的奖牌,陈志兵的眼角流下热泪。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回来感谢他,他却说:“你们应该感谢自己,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

就是这样严慈相济,陈志兵秉持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凭着大国工匠的扎实功底,用为人师的春风化雨,为学生铺平了技能成才的宽广道路。



最近更新